更新时间:2025-07-01 09:17:53作者:佚名
自6月25日起,我国31个省份相继步入了高考志愿填报的关键时期,高考过后,考生及其家长又面临了一场无形的“大考”。
近年来,得益于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技术的迅猛进步,众多志愿填报辅导平台对公开发布的院校及专业信息进行了有效整合,构建起了数据库。考生仅需输入自己的分数,挑选心仪的城市和学科领域,AI便能依据这些信息自动生成“志愿报告”,为即将到来的重要考试提供有益的辅导。
面对“志愿焦虑”与“选择恐惧”的双重困扰,考生是否能够信赖AI算法?这些算法是否真的能够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筛选出最匹配考生的院校与专业?
“AI帮你填志愿”真的“万能且可靠”吗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现,众多用户纷纷发帖,分享他们利用不同平台所提供的“高考志愿预测工具”,制作出的模拟志愿报告。
据权威媒体消息,6月25日,随着全国各地高考成绩接踵而至,阿里集团旗下的夸克AI高考志愿大模型遭遇了访问量的激增。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吴嘉在朋友圈中透露,截至当日下午3点15分,夸克系统已经成功制作了超过300万份志愿填报方案。目前,系统面临的主要排队问题主要源于多个省份成绩公布集中,导致用户在短时间内对志愿填报的需求急剧上升。
众多用户反映,AI在充分掌握考生的估分情况和志愿倾向后,能够“自动筛选出最匹配考生的志愿组合”,这比个人花费大量时间研究要便捷得多。那么,所谓的“AI助你填报志愿”是否真的如同社交媒体所宣传的那样,具备“无所不能且值得信赖”的能力呢?
6月24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决定对一款讨论热度较高且免费的人工智能大型模型进行探索。他们选取了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并设定了北京市500分的高考成绩作为模拟条件。记者利用该平台的数据库和AI模型,试图生成一份高考志愿推荐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在6月24日的下午,尽管官方的分数线尚未对外揭晓,记者在访问该平台时却发现,志愿填报辅助功能前已有超过三万名用户在等候,预计他们需要等待大约4到5分钟的时间。
记者浏览该平台时发现,平台不仅展示了高考分数、科目以及所在省份等基础信息,而且在生成结果前,还向用户提供了诸如目标院校、专业选择、地域倾向、职业取向以及毕业后的规划等自定义选项,以此协助人工智能系统进一步缩小搜索范围,增强匹配的准确性。
在编制的志愿填报指南中,AI系统依据记者所提供的数据,向记者推荐了超过30所院校的百余个专业。该系统综合考虑了2023年及2024年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院校排名,编制了“冲刺”、“稳妥”、“保底”三个不同层次的详细表格,并且依据录取的可能性大小进行了排序。
在众多院校与专业信息的汹涌浪潮中,AI及大数据技术似乎成为了考生与家长眼中的“救命良方”与“指引之光”。然而,这些由AI制作出的看似格式规范、内容详尽的志愿报告,究竟能否让考生与家长安心采纳呢?
记者发现,当考生真要做决定时,他们往往把AI当做参考之一。
韩蕊,来自广东,化名为韩蕊,在成绩公布后情绪极度紧张。她报考的科目包括物理、生物和政治,但本地众多理工科专业要求物理与化学必须同时选择,导致韩蕊的可选专业范围变得十分有限。
韩蕊为了寻找更符合个人需求的志愿推荐,并未局限于依赖免费的AI大模型进行信息检索,反而投入了100元,购买了众多社交媒体用户推崇的某款热门“志愿卡”服务。通过将卡密与个人账号关联并激活,她得以访问该平台所提供的付费数据库,并利用其“更高级的AI算法”来为自己生成个性化的志愿推荐。
韩蕊向记者展示了该平台的操作界面,记者观察到,该平台在院校类型细分、各专业的录取几率以及招生名额等方面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类。
韩蕊认为,借助AI贝语网校,她能迅速找到所需的院校专业资料和招生规定,无需亲自浏览官方网站,操作起来既直观又便捷。她觉得,该平台数据库中的信息有八成是值得信赖的。至于志愿推荐结果的准确性,韩蕊坦言,在录取结果揭晓之前,这一点是无法得到验证的。即便这项服务需要付费,她也不敢仅凭其推荐结果来填报志愿。
确实,尽管众多考生及家长均认可AI大模型在院校挑选与专业信息整理环节中所提供的辅助作用,然而,质疑声亦日益增多,认为这些算法所输出的信息看似合理,实则充斥着“AI幻觉”。
“志愿填报本质是信息不对称下的博弈”
高考志愿的抉择实则是在信息不对等环境中进行的竞争。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的院长秦春华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的采访时指出,考生对院校及专业信息的了解越全面,其填报志愿的精确度便越高。相较人工操作江苏省高考分数查询,大型模型在数据搜集环节展现出更高的效率,因此更受考生及家长们的喜爱。
秦春华指出,当前众多标榜为付费AI志愿填报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情况复杂。部分机构将考生及家长填报志愿时的紧张情绪当作商机江苏省高考分数查询,这就使得考生和家长在选择此类服务时务必提高警惕,以免在紧急情况下盲目求助。